讀案例,并回答問題。
案例:
下面是兩位初中化學教師講授“二氧化碳”第一課時的教學實錄。[趙老師的教學實錄]
[問題與情景]如圖裝置,向燒杯中傾倒一瓶氣體,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
①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②通過實驗,你可以得出該氣體的哪些性質?
③請你猜一猜,該氣體可能是什么氣體?并設計一個實驗證明。
[假設]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假設:該氣體為二氧化碳。
[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組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和所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方案,組織交流、評價實驗方案,選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實驗1]一個兩端(均有紙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紙筒中傾倒二氧化碳,觀察天平的傾倒的方向。
[實驗2]將水倒入集滿二氧化碳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緊瓶蓋,振蕩,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匯報實驗結果]天平向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傾斜;瓶子變癟。
[對結果進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補充實驗]用試管取塑料瓶中液體少許,向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請你進行大膽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紅。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變紅。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其生成的產物使紫色石蕊變紅。
[設計實驗]請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各小組展示實驗方案。
[實驗3]將干燥的石蕊試紙放入干燥的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將石蕊試紙放入盛滿水的瓶子里;將濕潤的石蕊試紙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匯報實驗結果]只有將濕潤的石蕊試紙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石蕊試紙才變紅。
[對結果進行分析]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過渡]碳酸是否穩(wěn)定呢?
[實驗4]對補充實驗中的液體進行加熱。
[匯報實驗結果]溶液從紅色變?yōu)樽仙?br /> [對結果進行分析]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HC
[問題與討論]我們還學習過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學性質?
小結: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室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
[聯想與應用]
展示:一瓶長期盛放石灰水的試劑瓶。
問題:為什么長期盛放石灰水的試劑瓶瓶壁上會出現白膜?(教師引導觀察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反思與小結]
①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
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還有哪些收獲或啟示7
[張老師的教學實錄]
[問題與情景]如圖裝置,向燒杯中傾倒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①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②通過實驗,你可以得出該氣體的哪些性質?
[假設]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假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并且能溶于水。
[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小組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和所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方案,組織交流、評價實驗方案,選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實驗1]一個兩端(均有紙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紙筒中傾倒二氧化碳,觀察天平的傾倒的方向。
[實驗2]將水倒入集滿二氧化碳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緊瓶蓋,振蕩,你會看到什么現象?
[匯報實驗結果]天平向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傾斜;瓶子變癟。
[對結果進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補充實驗]用試管取塑料瓶中液體少許,向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請你進行大膽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紅。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變紅。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其生成的產物使紫色石蕊變紅。
[設計實驗]請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各小組展示實驗方案。
[實驗3]取三朵干燥的石蕊試液染成的紫色小花。第一朵花上噴上水;第二朵小花直接裝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三朵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匯報實驗結果]只有第三朵小花變紅。
[對結果進行分析]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
[過渡]碳酸是否穩(wěn)定呢?
[實驗4]將第三朵小花取出,在酒精燈上烘烤。
[匯報實驗結果]小花從紅色變?yōu)樽仙?br /> [對結果進行分析]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
[問題與討論]我們還學習過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回答]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布置作業(yè)]①如何檢驗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請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回答下列問題:
(1)請說出兩位老師新課導入的異同,并作簡要評析。
(2)這是一堂科學探究課,請結合上面兩個教學案例簡要說說探究教學有哪些要求?
(3)請判斷這兩位老師的教學方案是否體現了科學探究思想,為什么?
(4)以張老師的教學為例,說說中學化學實驗有哪些功能?
(5)這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是極為相似的,但是也存在不同點。請找出不同點,并說明兩個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