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量入為出
B.量出為入
C.財政赤字
D.赤字財政
夏、商、周,史稱“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社會時期。當時,生產(chǎn)工具簡陋落后,生產(chǎn)力水平極為低下,季節(jié)轉換、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都對農(nóng)業(yè)收成的豐歉有嚴重影響。因此,“三代”時期的國家財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礎上來安排支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的財政原則。但是,“三代”的財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簡單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結余”。如,周代就按“耕三余一”的原則來制定財政支出總額,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如果“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同時,周代還有專項儲備,以待急用,即“凡邦國之貢,以待吊用,凡萬民之貢,以充府庫”。
請問,上述材料反映的財政思想及其原因是什么?
1986年5月5日《紐約時報》載文《美國抗癌失敗錄》,文中哈佛大學的J•Baylor博士認為,美國正在抗癌的戰(zhàn)斗中遭受失敗,“對癌癥的治療工作沒多大起色”。但美國癌癥學會的L.Garfield博士則認為:“毫無疑問,總體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慮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
請問:
(1)兩位博士在確定抗癌治療效果這一問題上的分析方法有何差異?
(2)這一事例對于我們研究財政學問題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