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筧記
劉鴻伏.
筧是另類生存環(huán)境的標志。它只屬于遙遠而深密的山鄉(xiāng),以及山鄉(xiāng)平常卻奇異的人與事。筧是山鄉(xiāng)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從山上伸延到村莊的每家屋檐下,在水聲和鳥聲、花影和云影中將自然造化與人間煙火連接,將不變的歲月與變幻的人生連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鄉(xiāng)下就會驚訝于鄉(xiāng)間村落如叢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濱,炊煙裊蕩,雞犬聲相聞,不由得要生出幾分感喟和羨慕。城里人從鄉(xiāng)居的瓦屋炊間發(fā)現(xiàn)詩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間尋求生計,兩種心態(tài),卻是一般人生。
在水邊山腳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數有財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從河邊擔水回家供人畜飲用。但挑水畢競是一件很費體力的苦活,家里沒有壯年男子,一般就面臨水的難題。加上后來河水水質變壞,已很難直接飲用。
河水既難以直接飲用,當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決。鄉(xiāng)人的智慧,最終就體現(xiàn)在“筧”上了。
很顯然的,筧與竹子有關,在山區(qū)常見的筧,都是用很粗壯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極好的泉水,最好是巖隙中汩汩涌出且終年不斷的“巖漿水”。這種“巖漿水”出自巖石之中,水質清洌甘甜,冬則暖,夏則涼。煮菜烹茶,味道遠勝城里人享用的礦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鄉(xiāng)人便將大竹一端埋入巖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離家近,則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廚房大水甕中,如城里自來水一樣,極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遠的,則需十數根大竹相接,長達數里的竹筧,穿巖過林而來。很是壯觀,如大水管一般從泉眼處連綿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嘩嘩泄出,冒著涼氣,成為山村中獨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漢的簡牘,歷經漫長歲月而堅實如新。山間竹筧接引泉水既很衛(wèi)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質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費錢財。家家竹筧,戶戶泉聲,清涼歲月在雁聲虹影中緩緩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飲用自來水,泡綠茶則敗了茶味,煮魚蝦則失其鮮味。后來自來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劇,難達衛(wèi)生飲用標準,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發(fā)難下咽。于是城里興起了純凈水、礦泉水。牌子挺多、挺雜,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為這些緣故,就不能不讓人懷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筧,戶戶流泉了。
很長一段時間,城里人是瞧不起鄉(xiāng)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質上和心理上優(yōu)越感。但于今卻有些變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鄉(xiāng)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了。山村的青山綠水,草地叢林以及瓦舍板橋,呈現(xiàn)出一種平和安謐的詩意,空氣清新,氧氣充盈,菜蔬沒有公害,雞是土雞,鴨是土鴨,味道絕對比城里的好??傊l(xiāng)村在城里人看來,是極有利于身體健康,所以便對鄉(xiāng)里的一切有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鈔到鄉(xiāng)下筑鄉(xiāng)間別墅,有人還辦了農莊;后來的發(fā)展到大批城里人在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攜妻挈子、呼朋喚友到鄉(xiāng)間休閑,到“農家樂”吃土菜。再到后來,便成時尚,農舍田園之間,洶涌起綠裙紅褲,讓人疑惑這些候鳥一樣匆匆來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鄉(xiāng)間氧氣之后,是否真的就體健心舒了。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別留意和在乎的,還是山間蜿蜒而來的哪些響著泉聲的竹筧。
他們飲過之后,發(fā)覺比自家的純凈水或礦泉水口感好多了,看著鄉(xiāng)里人用這樣好的泉水煮飯菜、洗衣洗澡、喂雞喂豬,就既羨慕又嫉妒。筧中的甘泉永遠如琴音一樣響在鄉(xiāng)村,不需錢買,正如清新的空氣一樣。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贊美之后,就會有人說:我們不僅用礦泉水洗澡,還用礦泉水澆灌田地呢。算你們有福氣,今天就用礦泉水幫你們洗汽車呀。
礦泉水洗過車之后,城里人就會煞有介事地在竹筧旁留一個影,將照片拿回家告訴孩子:這叫筧,筧就是這個樣子。孩子當然不屑,說:好土!
(選自《散文}2005年第7期,略有刪節(jié))
問題(一):“筧是另類生存環(huán)境的標志”,這里的“另類生存環(huán)境”的含義是什么?
問題(二):面對同樣的鄉(xiāng)間環(huán)境,為什么會有“兩種心態(tài)”?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又說各異的心態(tài)
“卻是一般人生”?

答案: 問題(一):指相對僻遠,很少被污染,更多地保留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山鄉(xiāng)生活。
問題(二):兩種心態(tài)的產生是由于看問...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朱光潛的通達人生
鄭涌
在北京大學我所認識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觸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個。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師,都說朱先生很勤奮,甚至是最勤奮的一個。對此,朱老師解釋說,這種勤奮,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明白而想盡快地弄明白,盡管如此,有些事情卻始終未能弄明白。例如,關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邊生活,邊了解。
朱先生批評那種坐而論道,“不抓住每一頃刻實現(xiàn)中的人生,而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與未來的究竟”,做“無窮追溯’’的傾向。“這道理哲學家們本應知道,而愛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學家們。”這是“不通達”。他認為,應該恰恰相反,求諸于抓得住的現(xiàn)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他有理想,但很現(xiàn)實;他重悲劇,但不悲觀。“孔子看水,發(fā)過一個最深永的感嘆,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本來就是流動的,單就‘逝’的一方面來看,不免令人想到毀滅與空虛;但是這并不是有去無來,而是去的若不去,來的就不能來;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無言之美》中,就已經提出了他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認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他還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便呆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fā)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到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煩和痛苦,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愛。不過,對于人生,總體上朱先生是很達觀的,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開。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會有一些特別的麻煩。他回顧說,年輕的時候,自以為不問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糾紛,是非糾紛卻非敲你的門不可。而事實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說真話、做實事,特別是做成功了點什么,有了一點名氣,你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就容易成為靶子。
在那大張旗鼓的全國性的美學大辯論中,盡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輕易接納他認為并不正確的批評。他保持著他那挑明問題,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的讀書人準則。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不辜負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豐富,不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
不僅如此,他還把這一點發(fā)展到了極致:盡其可能去發(fā)現(xiàn)批評他的人的優(yōu)點。盡管許多人都在聲嘶力竭地對朱先生口誅筆伐,但朱先生認為:由此可見他們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評的人,氣量可以大一點兒,不必有太多的抵觸。
后來,我自己的歲數也在慢慢增大,經歷也多了起來,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劇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體會告訴先生;然而,這時他早已離開了我們。
問題(一):請簡要概括朱光潛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問題(二):朱光潛認為: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對這句話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這句話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啟示?

答案: 問題(一):朱光潛是一個工作勤奮、為人通達、堅持真理、待人真誠、胸襟開闊、有責任心的學者。
問題(二):&ld...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