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熊概,字元節(jié)”,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C.“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妒酚?,吳太伯世家》索引說:“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中原地區(qū)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元、明、清時,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B.“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高宗。
C.禮部為六部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以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D.殺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簡的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蟲蛀,這道工序稱為殺青。后來泛指書籍定稿。
A.歲幣,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遼國輸納的錢物。
B.補外,指古代地方官員轉調其他地方任職。
C.帷宮,古代帝王出行時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宮。
D.幸,舊指皇帝親臨,即封建帝王到達某地。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總管行政。
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即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
D.“乞骸骨”就是官員自請退職,字面意思就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
D.“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