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離騷》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剛才大家在朗讀的時候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了嗎?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師:這首詩情感的起伏,你能體會到嗎?生:好像沒感覺。師: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希望從中可以得到些什么?生: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直接給我們翻譯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因為很難翻,又有方言詞,翻譯后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聽起來也會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會學得很心虛。我希望老師能用點新方法。師:那好,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了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因為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所以我們讓這首詩盡量變得短些,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請同學們嘗試一下,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學生埋頭動筆,然后討論了一段時間)生:我來改改前面幾句。我將這些句子壓縮成了“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视[余度,錫余嘉名。名余正則,字余靈均”。
問題:分析教師是如何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的。
讀《觀刈麥》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請同學們靜靜地思考一下大屏幕上的問題。知道答案的同學請舉手。[投影展示]我們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饅頭來自于什么植物?這些植物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割?收割之后要經(jīng)歷些什么程序才能夠成為可口的食物?(學生面面相覷,沒有一個同學舉手)師:請再看一[投影展示]你知道什么是刈麥嗎?為什么要刈麥呢?[生討論]師:××,你來,我知道你們家有大奔馳,你知道什么是麥子嗎?生:麥子--麥子,麥子就是大米飯。(眾笑,有學生糾正麥子是饅頭)師:不怪大家??匆粍t真實的歷史故事--[投影展示]《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晉惠帝,外面鬧饑荒,有人向他報告災情,說老百姓餓死很多。他反問道:“食物沒有了,那么老百姓為何不吃肉粥呢?”(請生讀。眾笑)師(沉痛地):晉惠帝是個智力有問題的弱智皇帝。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農(nóng)業(yè)和民生一無所知的人不可勝數(shù)啊?。弁队罢故荆蒉r(nóng)家顏仁郁半夜呼兒趁曉耕,贏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請生讀。教室氣氛漸趨沉重)師:孩子們,農(nóng)民苦,農(nóng)民一年四季就盼著豐收啊
問題:分析教師是如何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感知悲傷情調(dià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