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2010年10月,某大學副教授李東與A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將其作品《出版法規(guī)簡明教程》在中國內地地區(qū)圖書形式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家授予A出版社,期限為5年。合同約定中包括A出版社按60元/千字的標準向李東支付基本稿酬;印數(shù)稿酬的標準和稿酬的計算方法均按國家版權局的有關規(guī)定;基本稿酬和第一次印數(shù)稿酬均在出版后一個月內付清。如果A出版社在其官方網站上銷售電子書,必須按版稅計算,版稅率為40%,每年年底結算一次。簽約后,李東在約定的期限內將《出版法規(guī)簡明教程》的全部電子稿件交付A出版社。 2011年6月,《出版法規(guī)簡明教程》一書出版。該書每個頁面的版心部分排28行,每行26字;正文部分共222面,其中有8章的末尾留有空白,合計共160行;出版前言1面,目錄3面,末尾的空白合計19行;還有主書名頁1頁,用與正文不同的紙張印刷。版權頁上載明總字數(shù)為184.7千字,首印數(shù)為7500冊。到2011年年底,A出版社按15元的定價共下載《出版法規(guī)簡明教程》的電子書1500份。

到2011年年底,A出版社支付給李東的電子書稅前版稅是多少?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5.問答題

2004年1月,某高校教師陳某與甲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合同約定的內容中有陳某將其作品《探險歷程》的專有使用權授予甲出版社,使用方式是以圖書、報紙、期刊等紙質出版物形式登載作品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甲出版社承諾在收到作品稿件的6個月內先出版圖書,其他權利保留到以后行使。甲出版社出版圖書應向陳某支付版稅;版稅按圖書定價和實際銷售數(shù)結算,銷售數(shù)在5000冊以下(含5000冊)時版稅率為7%,超過5000冊部分的版稅率為8%;圖書出版后先按3000冊預付版稅,以后每年年底按實際銷售數(shù)結算版稅。
2004年3月,乙期刊社從甲出版社的《新書預告》中了解到《探險歷程》即將出版,于是找到陳某,希望在其所辦期刊《耳聞目見》上發(fā)表書評來介紹該書。陳某表示同意。在將書稿電子文本交給乙期刊社時,陳某強調說明該稿內容只能用于撰寫書評時作參考,不可作他用。2004年5月中旬,乙期刊社在《耳聞目見》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探險歷程)述評》的文章,全文長達數(shù)萬字,除在開頭加了200字左右的“按語”介紹作者身份和該書創(chuàng)作背景外,其余全部是《探險歷程》的基本內容,僅稍作刪節(jié)。同月下旬,甲出版社的《探險歷程》一書出版。該書定價15元,首次印刷6000冊,發(fā)往各地書店寄銷。2004年10月重印5000冊,陸續(xù)給書店添貨。
甲出版社2004年從書店獲得4000冊《探險歷程》的銷售款,2005年獲得5500冊書的銷售款。但是,按合同約定向陳某預付版稅后,甲出版社由于獲知期刊《耳聞目見》登載《(探險歷程)述評》一文是由于陳某把書稿又交給了乙期刊社,便不再支付版稅。陳某于2006年2月要求甲出版社支付版稅,甲出版社以陳某已違約為由而不同意支付。陳某承認曾將書稿電子文本交給乙期刊社,但說當時已經強調說明“只能用于撰寫書評時作參考,不可作他用”,是乙期刊社擅自違約登載。甲出版社經過核實后,認為責任在乙期刊社,陳某沒有違約,因此向陳某道歉,并愿意立即補付版稅,同時希望陳某與甲出版社一起起訴乙期刊社。陳某表示理解甲出版社的做法,并同意共同起訴乙期刊社。
在法庭上,乙期刊社對陳某陳述的事實沒有提出異議,但辯稱《耳聞目見》刊登書評是事先經作者同意的,且文章已說明《探險歷程》的作者為陳某,這種行為是合理使用,不構成侵權。
法院審理后認為:乙期刊社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其行為侵犯了陳某和甲出版社的權利。

甲出版社究竟應該支付給張強稅前稿酬多少?請列出算式計算,以驗證甲出版社的說法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