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十三世紀
B、十四世紀
C、十五世紀
D、十六世紀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1400
B、1500
C、1600
D、1700
A、馬薩喬
B、拉斐爾
C、達芬奇
D、米開朗基羅
A、迪亞士
B、達伽馬
C、麥哲倫
D、哥倫布
A、博斯普魯斯海峽
B、巴拿馬運河
C、直布羅陀海峽
D、達達尼爾海峽
A、莫臥兒帝國
B、東羅馬帝國
C、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D、阿拉伯帝國
A、《大衛(wèi)》
B、《創(chuàng)世紀》
C、《摩西像》
D、《圣母慟子》
A、拉斐爾
B、邦多納
C、瓦薩里
D、切利尼
A、佛羅倫薩
B、米蘭
C、羅馬
D、威尼斯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二分之一
D、四分之三
A、布魯內萊斯基
B、多那太羅
C、米開朗基羅
D、馬薩喬
最新試題
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封建國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點學習唐朝的()
羅馬大競技場遺址(如圖)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亦稱角斗場,看臺多層分布,可知當時古羅馬()
年代軸有助于我們梳理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下列歷史年代軸反映的學習主題是()
“中世紀城市興起后,具有越來越多的新品質……至少包括新的經濟理念、新的經濟方式、新的社會力量、新的文化教育、自由平等觀念和新的政治形式等方面”。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中世紀城市()
“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動植物種類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共同的原始起源的自然結果”。這一觀點源于()
駝鈴聲聲,歲月悠悠,昔日阿拉伯人留下的足跡,至今依舊令世人向往探尋。下列關于這個民族的說法,正確的是()
印度國家博物館的“青銅舞女”備受矚目,據(jù)考證出土時間約為公元前2700年。其出土地應為()
一戰(zhàn)后巴黎和會上,威爾遜提出()主張,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
19世紀,人口快速膨脹,馬鈴薯做的飯菜在歐洲的許多地區(qū)已取代了現(xiàn)代早期由面包和粥構成的體系。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意味著日常飲食的一個根本性轉變。這一變化反映了()
馬克思堅信資本主義因不可調和的因素將被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代替。這一論斷的依據(j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