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05年
B.1912年
C.1924年
D.1927年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蘇聯(lián)
B.日本
C.德國
D.美國
A.1926-1927
B.1936-1937
C.1944-1946
D.1948-1949
A.革命黨
B.立憲派
C.北洋軍閥
D.維新派
A.梁漱溟
B.周恩來
C.羅隆基
D.馬歇爾
A.1936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9年
最新試題
圖2中的人物是誰?
上述報刊分別是由哪個資產(chǎn)階級派別創(chuàng)辦的?
材料二是毛澤東針對哪一歷史事件進行的評價?概括毛澤東這段話的觀點。
任何一種思想的傳播無不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fā)生,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在其傳播過程中無不烙上了主體性選擇的烙印。在中國,最早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因素主要是()。
如下圖,《新青年》雜志的封面上印著“LA Jeunesse”。這是法語“青年”的意思。人們經(jīng)常用副題“LA Jeunesse”來稱呼《新青年》。這個副題的選擇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
某中學(xué)學(xué)生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陳獨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為對象的刊物時,看到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方興未已?!彼麄儗@句話中“變”的內(nèi)涵產(chǎn)生了爭議。甲說:“這里的變就是要變革教育制度。”乙說:“不對,這里的變是要變革政治制度?!北f:“不對,這里的變是要變革思想觀念?!倍≌f:“你們都不對,這里的變是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四人中觀點正確的是()。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從材料中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1934年,國民黨的一位高官批判某歷史事件時說:“大部分均系破壞工作,以致吾國固有之文化摧毀無余”。他批判的是()。
下圖所示人物提出過的著名口號是()。
圖3人物在新文化運動中有何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