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詞“匍匐”在古書中見到多種寫法,例如:
《戰(zhàn)國策·秦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史記·蘇泰列傳》:“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
《詩經(jīng)·谷風(fēng)》:“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左傳·昭公十三年》:“司鐸射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
請說明這些連綿詞書寫用字比較自由的原因。
古書注解中常見注明“某通某”的情況,例如:
《論貴粟書》:“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政”通“徵”。
《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荀子·天論》:“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錯”通“措”。
請說明上述各組字可以相互通假的原因。
唐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的韻腳字為“秦”、“津”、“人”、“鄰”、“巾”。其中,“秦”、“人”、“鄰”現(xiàn)在讀起來為陽平聲,而“津”、“巾”讀起來為陰平聲。試說明一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