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

【案例分析題】

轉基因作為一個詞匯走進人類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但客觀實際中,自然狀態(tài)下的轉基因從來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fā)生著,例如最常見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蟲、自然風等不同的媒介傳播而進行的雜交現(xiàn)象;另外,人們通過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方法改良作物的遺傳特性,藉此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強抗性。這些過程實質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種或同一物種不同品種間的一種轉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轉移是被動的、無序的、沒有目標性,但這種基因轉移模式也構成了生命進化的動因之一,造就了多種多樣的物種世界。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實踐在農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轉移通常只能在近緣物種之間進行,基因轉移的精確性和效率較低,轉移的基因中還可能包括不良基因。傳統(tǒng)的轉基因技術的諸多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傳統(tǒng)育種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應用。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現(xiàn)代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的最新成就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幾乎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生命科學世紀的重要代表和具體體現(xiàn)。轉基因技術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轉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組DNA技術,從生物體中鑒定和分離特定的基因,經精心構建后植入受體生物染色體基因組內,使之穩(wěn)定整合、正確發(fā)揮功能并遺傳給后代的技術。這種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手段進行的遺傳改良的基因設計和基因操作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轉基因?,F(xiàn)代轉基因技術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育種技術的種種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轉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種質改良進程,而且打破了物種間的遺傳壁壘,拓展了新品種研發(fā)可選擇的特征范圍,同時人工設計加工基因的應用則更進一步擴大了可利用的種質資源。轉基因生物是人類按自己的主觀意愿有目的、有計劃、有根據(jù)、有預見地進行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是現(xiàn)代生命科學發(fā)展的結晶,是人類從認識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躍遷,標志著人類社會已經步入定向駕馭生物遺傳改良的新時代。 
現(xiàn)代生物技術將在徹底解決資源匱乏、環(huán)境惡化、頑癥肆虐、糧食短缺等諸多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上成為關鍵技術和支柱產業(yè)。這種技術被許多國家視為高技術領域關鍵技術中的關鍵,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生物技術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在市場經濟中,現(xiàn)代生物技術產業(yè)已經成為企業(yè)界、金融界競相投資和爭奪的熱點。 
基因經濟是從各種轉基因產品的商品化開始嶄露頭角的。僅以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為例,自1993年世界上首例轉基因作物——延熟保鮮的轉基因西紅柿在美國批準上市后,轉基因作物的商業(yè)應用發(fā)展迅速,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獲取與應用協(xié)會(ISAAA)200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有1/4的耕地種植的是轉基因作物,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6%,其中,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占美國大豆總面積的74%,抗蟲棉約占棉田總面積的71%,轉基因玉米占玉米總面積的32%。在世界范圍內,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4個發(fā)展中國家和12個工業(yè)化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發(fā)展到2002年的5867萬公頃,6年間增長了約35倍。轉基因作物的銷售額,從1995年的0.75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億美元,即5年間增加約30倍;進入新世紀后的前3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的市場價值每年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2002年高達42.5 億美元。
(節(jié)選自朱作言《轉基因及其對國民經濟的意義》,有刪改)

下列對轉基因技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轉基因技術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以生命科學的最新成就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
B.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遺傳特性,但這種傳統(tǒng)的轉基因技術也存在著諸多的局限性。
C.轉基因技術是采用重組DNA技術,從生物體中鑒定和分離特定的基因,經精心構建后植入受體生物染色體基因組內,使生物體穩(wěn)定整合、正確發(fā)揮功能并遺傳給后代的生物技術。
D.現(xiàn)代轉基因技術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育種技術的各種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種間的遺傳壁壘,同時還擴大了可利用的種質資源。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單項選擇題

【案例分析題】

比賽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里的綠洲旁,從這兒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肯·萊文1926年發(fā)現(xiàn)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據(jù)說他們不是不愿意離開這個貧瘠的地方,而是嘗試4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來。 
肯·萊文作為英國皇家院的院士,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其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zhèn)?,他做了一個試驗,從比賽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賽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后他只得雇一個比賽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過去,他們走了大約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xiàn)在他們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賽爾。這次,肯·萊文終于明白了,比賽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不認識北極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賽爾村地處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賽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這個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個漢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后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現(xiàn)在,比賽爾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旅游者來到這兒,阿古特爾作為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根據(jù)文中內容,有關沙漠旅行的說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唯有依靠北極星才能辨別方向,走出沙漠
B.在沙漠中,11天左右之后,會回到出發(fā)點
C.為了節(jié)省體力,人們多采用白天休息夜間行走的方式
D.如果沒有方向,人在沙漠中走出的路線會是很多個圓

單項選擇題

【案例分析題】

比賽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里的綠洲旁,從這兒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肯·萊文1926年發(fā)現(xiàn)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據(jù)說他們不是不愿意離開這個貧瘠的地方,而是嘗試4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來。 
肯·萊文作為英國皇家院的院士,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其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zhèn)危隽艘粋€試驗,從比賽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賽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后他只得雇一個比賽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過去,他們走了大約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xiàn)在他們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賽爾。這次,肯·萊文終于明白了,比賽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不認識北極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賽爾村地處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賽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這個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個漢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后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現(xiàn)在,比賽爾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旅游者來到這兒,阿古特爾作為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下列有關阿古特爾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他被認為是比賽爾的開拓者
B.他是最早走出比賽爾的比賽爾人
C.他依靠北極星獨自走出了沙漠
D.肯·萊文和他合作,找出了比賽爾人不能走出沙漠的原因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