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與“功”》
失敗者對于成功,一方面是羨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個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與“功”兩字組成的,成是功的積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20年臨池習(xí)書,洗筆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書法上爐火純青的造詣。功是成的基礎(chǔ),一個人()想取得成功,()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奮斗,這個過程也就是功的積累過程。
一滴水從檐楣上掉下來,重重地落在石頭上,“啪”的一聲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頭上看不到絲毫的痕跡。(),經(jīng)過一年,兩年……堅硬的石頭終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無需奮斗就能達到的話,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積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話,那成功就會變得廉價,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澤,那我們還要成功干嘛?
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資料,筆耕不息,才有藥學(xué)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司馬遷游歷名山大川,博覽經(jīng)典秘籍,遭受宮刑,忍辱負重,筆耕不輟,才有《史記》的誕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無捷徑,也沒有寶葫蘆,所以()坐著羨慕別人“成”,倒()站起來積累自己的“功”。須知,任何一朵鮮花的盛開,都需要花苞長期孕育;任何一枚勛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成功是自私的,它絕不會將輝煌施舍給懶漢,成功又是公平的,它會毫無保留地將滿天的燦爛星光照在堅持不懈的奮斗者身上。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你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原諒》第①段中,當(dāng)魚汁潑灑在我的皮包上時,“我本能地跳起來”,聯(lián)系下文,簡要分析這樣寫的目的。
翻譯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這個求劍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解釋“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薄?/p>
下列對《疫苗》這篇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請你用一個成語概括上文的大意。
文嫂這一形象與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在性情氣質(zhì)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兩人悲劇命運的根源卻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
翻譯句子。 (1)奈何憂崩墜乎? (2)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翻譯句子。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