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監(jiān)測水庫的水位,小明設計了利用電子秤顯示水庫水位的裝置。該裝置由長方體A和B、滑輪組、輕質(zhì)杠桿CD、電子秤等組成,且杠杠始終在水平位置平衡,OC:OD=1:2,如圖所示。 已知A的體積為0.03m3,A所受的重力600N,B所受的重力為110N;當水位上漲到與A的上表面相平時,水面到水庫底部的距離h=20m。不計滑輪和繩的重力與摩擦。已知水的密度為1x103kg/m3求: (l)水庫底部受到水的壓強; (2)A受到的浮力; (3)此時電子秤受到B對它的壓力。
如圖,輕質(zhì)杠桿AB可繞O點轉動,在A、B兩端分別掛有邊長為10cm,重力為20N的完全相同的兩正方體C、D, OA∶OB=4∶3;當物體C浸入水中且露出水面的高度為2cm時,杠桿恰好水平靜止,A、B兩端的繩子均不可伸長且均處于張緊狀態(tài)。(g=10N/kg)求 (1)物體C的密度; (2)杠桿A端受到繩子的拉力; (3)物體D對地面的壓強。
在生產(chǎn)中,人們往往用的是由杠桿、滑輪等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復雜機械.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王剛同學分別用一輕質(zhì)杠桿(O為支點,OA=3OB)、一只滑輪和一些細繩構成的組合機械來提升重90N的物體.王剛在實踐活動中是這樣做的:他先單獨使用一個動滑輪來提升重物,如圖甲所示,然后又用動滑輪和杠桿組成的組合機械來提升重物,如圖乙所示。
王剛在實驗中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使用乙圖的組合機械與使用甲圖的動滑輪相比,它的機械效率是否發(fā)生改變呢? 為了比較甲、乙兩機械效率的大小,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物體的重力G,F(xiàn)1和F2的大小,()以及拉力F1移動的距離S1和拉力F2移動的距離S2。機械效率η甲=(),η乙=()(用測量的物理量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