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材料一】 大櫻桃素有“水果中的鉆石”之稱,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大連地處北緯39度,這是世界公認的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緯度,再加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大連成為全國大櫻桃的優(yōu)勢產區(qū)之一。大連大櫻桃不但品種較多,有美早、佳紅、水晶、黃玉等十余個品種,而且營養(yǎng)豐富,所含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C等均比蘋果和梨高,尤其含鐵量是蘋果的20~30倍,位于各種水果之首,因而常食大連大櫻桃可補充體內的鐵元素。 2017年,大連市被中國園藝學會櫻桃分會授予全國首家“中國優(yōu)質大櫻桃示范區(qū)”稱號;大連大櫻桃也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成為一張代表大連市農產品形象的亮麗名片。 【材料二】 (摘編自《大連日報》) 【材料三】 (摘自網絡) “櫻桃好吃樹難栽”,大櫻桃在我國的適宜栽培區(qū)域有限。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大連市對果園的基礎設施、品種選擇、水肥技術集成應用等生產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管理,逐步形成了標準化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曾經,大連果農也面臨過“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困境。近兩年,大連市把大連大櫻桃從以前的“養(yǎng)在深閨人不知”,打造成今天的“走出閨門天下聞”的知名品牌。截至 2017年年底,大連市已擁有了“金州紅”“千島綠”“丹珠格格”等大櫻桃產品注冊商標 50余個。此外,大連市還積極改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tǒng)銷售思維,一邊加大在媒體上的宣傳力度,一邊新建5個區(qū)域性大櫻桃交易中心,形成產銷銜接的產地市場體系, 實現了由“產得好”向“賣得好”的轉變。
品種較多;營養(yǎng)豐富,含鐵量高。
春色第一枝 喬忠延 ①第一縷春風是從哪里吹來的?秧歌。 ②第一聲春雷是從哪里響起的?秧歌。 ③秧歌是窩蜷過沉悶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啞過漫長的冬天后,第一聲放聲吼喊。舒展腰身的漢子婆娘還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沖天的志向舒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綾比陽光還要鮮艷的紅綢子。放聲吼喊的漢子婆娘還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掛了一個能敲出雷聲的西瓜鼓。腿一踢.,腳一甩.,紅綢子旋舞開來,乘風飄揚,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臂一揚.,手一揮.,西瓜鼓響開來,隆隆轟鳴,像是雷神在喚醒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開春第一歌!秧歌是舞,開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腳還在嚴寒的風雪里艱難跋涉,家家戶戶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秧歌表演的道具了。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鏡架在鼻梁上一針一線地縫制萬民傘。這家忙著繡傘蓋,那家忙著預置鼓。西瓜鼓放在火爐邊上緩緩烘熱,讓牛皮繃得展展的,鼓槌輕輕一敲就能發(fā)出震耳的轟鳴聲。塵封的紅綢布舊了,扯來光鮮泛亮的新綢緞,放下來是紅紅一堆火,撒開去是烈烈無數焰。還有更忙的,做高蹺,扎竹馬,糊旱船,裱龍燈……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趕,趕光陰,趕年節(jié),趕在除夕到來之前必須萬事俱備,萬無一失,萬人稱心。 ⑥似乎還是那么遙遠的大年,眨眼間就聳立在面前。穿戴一新的人們吃過年餃,喜眉笑眼地走出家門,涌向打麥場,簇擁著秧歌登場亮相。滿天晴亮卻有驚雷響起,不是 雷聲,是鼓聲,鼓樂聲里秧歌隊曼舞著來了。 ⑦不是瓊樓玉宇,卻有仙人下凡,手中紅綢一揚,恰似高天霞光落塵寰。腳步輕盈,雙腳踩十字,這種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僅腳踏實地,還要十全十美。舞隊,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排列成行的舞隊,蹦跳著前行,變化著花樣,樣樣寄托著人們的厚望。忽而,前后交叉走陰陽,走出黑白太極圖,走向和諧的美景。忽而,前行后隨卷浪花,卷出疾風,卷出浪濤,還要乘風破浪掛云帆。忽而,首尾重疊布成陣,陣營密實,眾志成城,猶如銅墻鐵壁。忽而,舞步細密,鉆進鉆出,像是枝繁葉茂,亂花迷眼;像是五谷豐登,歡歡喜喜收獲,收獲了再歡歡喜喜播種…… ⑧當然,這秧歌,或緊或松,或收或揚,都離不開傘頭引領。傘頭是指揮,雖然是指揮,卻不是趾高氣揚地揮手甩臂,同樣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燦亮,最奪目。無論舞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著那把萬民傘。傘頭高舉的萬民傘,是為平民百姓遮風擋雨的傘,是為平民百姓遮熱擋寒的傘。秧歌隊跟著傘頭走,就是跟著自己的夙愿而奔走;秧歌隊跟著傘頭舞,就是為著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隊走著舞著,走出大場,走進家戶,無論院大院小,逢門必進,每家每戶都要留下激越的鼓樂,留下合歡的舞蹈。每家每戶笑著把秧歌隊迎進來,送出去,比笑容 還燦爛的是剝開皮的核桃,洗干凈的紅棗,還有周身金黃的梨子和染著紅霞的蘋果。那 都是歡迎秧歌隊的,招待秧歌隊的。 ⑩秧歌進院干什么?禳災,賜福。原來,早先的早先,這秧歌并不稱作秧歌,而是叫作禳歌。禳,是祈求祛除邪惡。先祖渴望國泰民安,渴望五谷豐登,渴望六畜興旺,渴望安居樂業(yè),因而,那把萬民傘必須走進家家戶戶,那支禳歌也必須走進家家戶戶。不知從何時起,禳歌蛻變?yōu)檠砀瑁珶o論名稱如何變化,內涵從未改變,那歌聲和舞蹈始終延續(xù)著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載著千秋萬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蕩蕩,如熱流,如熱潮,如熱浪。熱起來, 能讓長空變成熱天,能讓大地變成熱土??窗?,秧歌一扭,嚴寒在消退,積雪在融化,荒 草在發(fā)芽,禿山在泛綠,花朵在含苞,千溝萬壑,千山萬水,都誠心誠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春色第一枝 喬忠延 ①第一縷春風是從哪里吹來的?秧歌。 ②第一聲春雷是從哪里響起的?秧歌。 ③秧歌是窩蜷過沉悶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啞過漫長的冬天后,第一聲放聲吼喊。舒展腰身的漢子婆娘還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沖天的志向舒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綾比陽光還要鮮艷的紅綢子。放聲吼喊的漢子婆娘還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掛了一個能敲出雷聲的西瓜鼓。腿一踢.,腳一甩.,紅綢子旋舞開來,乘風飄揚,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臂一揚.,手一揮.,西瓜鼓響開來,隆隆轟鳴,像是雷神在喚醒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開春第一歌!秧歌是舞,開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腳還在嚴寒的風雪里艱難跋涉,家家戶戶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秧歌表演的道具了。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鏡架在鼻梁上一針一線地縫制萬民傘。這家忙著繡傘蓋,那家忙著預置鼓。西瓜鼓放在火爐邊上緩緩烘熱,讓牛皮繃得展展的,鼓槌輕輕一敲就能發(fā)出震耳的轟鳴聲。塵封的紅綢布舊了,扯來光鮮泛亮的新綢緞,放下來是紅紅一堆火,撒開去是烈烈無數焰。還有更忙的,做高蹺,扎竹馬,糊旱船,裱龍燈……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趕,趕光陰,趕年節(jié),趕在除夕到來之前必須萬事俱備,萬無一失,萬人稱心。 ⑥似乎還是那么遙遠的大年,眨眼間就聳立在面前。穿戴一新的人們吃過年餃,喜眉笑眼地走出家門,涌向打麥場,簇擁著秧歌登場亮相。滿天晴亮卻有驚雷響起,不是 雷聲,是鼓聲,鼓樂聲里秧歌隊曼舞著來了。 ⑦不是瓊樓玉宇,卻有仙人下凡,手中紅綢一揚,恰似高天霞光落塵寰。腳步輕盈,雙腳踩十字,這種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僅腳踏實地,還要十全十美。舞隊,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排列成行的舞隊,蹦跳著前行,變化著花樣,樣樣寄托著人們的厚望。忽而,前后交叉走陰陽,走出黑白太極圖,走向和諧的美景。忽而,前行后隨卷浪花,卷出疾風,卷出浪濤,還要乘風破浪掛云帆。忽而,首尾重疊布成陣,陣營密實,眾志成城,猶如銅墻鐵壁。忽而,舞步細密,鉆進鉆出,像是枝繁葉茂,亂花迷眼;像是五谷豐登,歡歡喜喜收獲,收獲了再歡歡喜喜播種…… ⑧當然,這秧歌,或緊或松,或收或揚,都離不開傘頭引領。傘頭是指揮,雖然是指揮,卻不是趾高氣揚地揮手甩臂,同樣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燦亮,最奪目。無論舞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著那把萬民傘。傘頭高舉的萬民傘,是為平民百姓遮風擋雨的傘,是為平民百姓遮熱擋寒的傘。秧歌隊跟著傘頭走,就是跟著自己的夙愿而奔走;秧歌隊跟著傘頭舞,就是為著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隊走著舞著,走出大場,走進家戶,無論院大院小,逢門必進,每家每戶都要留下激越的鼓樂,留下合歡的舞蹈。每家每戶笑著把秧歌隊迎進來,送出去,比笑容 還燦爛的是剝開皮的核桃,洗干凈的紅棗,還有周身金黃的梨子和染著紅霞的蘋果。那 都是歡迎秧歌隊的,招待秧歌隊的。 ⑩秧歌進院干什么?禳災,賜福。原來,早先的早先,這秧歌并不稱作秧歌,而是叫作禳歌。禳,是祈求祛除邪惡。先祖渴望國泰民安,渴望五谷豐登,渴望六畜興旺,渴望安居樂業(yè),因而,那把萬民傘必須走進家家戶戶,那支禳歌也必須走進家家戶戶。不知從何時起,禳歌蛻變?yōu)檠砀?,但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內涵從未改變,那歌聲和舞蹈始終延續(xù)著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載著千秋萬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蕩蕩,如熱流,如熱潮,如熱浪。熱起來, 能讓長空變成熱天,能讓大地變成熱土??窗?,秧歌一扭,嚴寒在消退,積雪在融化,荒 草在發(fā)芽,禿山在泛綠,花朵在含苞,千溝萬壑,千山萬水,都誠心誠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漫話石鼓文 ①漢字的演變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書,由篆書到隸書,然后才是現在使用的楷書和行書。但事實上,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現在還比較多見,大篆則僅以石鼓文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發(fā)現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當做中國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極受歷代學者們的重視。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為國寶,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詩,每面石鼓上一首,內容為歌頌國君游獵情況。其字體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齊,結構又近于小篆,顯然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wěn)健,在漢字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而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③據史籍記載,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出土,后被置于陳倉(今寶雞市附近)之野。當時在鳳翔做官的鄭余慶移至鳳翔夫子廟予以保護。經五代戰(zhàn)亂,全部散失。入宋,鳳翔太守司馬池四處尋訪,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貴重。金兵攻占汴京,以為奇物,于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運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國子助教成鈞發(fā)現,由兵部派車運回國子監(jiān),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運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訪得,再運回北京。 ④關于石鼓文的時代,唐代張懷瓘等人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物等人以為周宣王時物,至南宋史學家鄭樵始提出石鼓文為秦刻石: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十一年刻??梢哉J為,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漢字發(fā)展和石刻藝術的重要文物之一。 (選文略有改動)
單項選擇題
A.石鼓文的發(fā)現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 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詩,內容為歌頌國君游獵的情況。 C.石鼓文字體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 D.石鼓文在漢字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為歷代學者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