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上的中國書畫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現(xiàn)文字,早在三國時期就開始了。但直到六朝時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現(xiàn)形式存在,不能稱之為陶瓷書法,直到唐 代,隨著長沙窯以書寫的文字來裝飾瓷器,陶瓷書法才算真正誕生。陶瓷書法有平面的“瓷板書法”與立體的“瓷器書法”之分。除書法外,用國畫技法裝飾陶瓷則推動了“瓷板畫”的出現(xiàn),從清中期開始,瓷板畫的發(fā)展走向了興盛。
②由土與火淬煉而成的中國陶瓷,經(jīng)由筆與墨的浸染,從文化維度上脫胎換骨,從技藝晉身成為藝術(shù)。而一貫被譽為“中國美學之靈魂”的中國書畫,脫離紙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發(fā)出新奇別致的情趣。
③瓷與紙有諸多類似,又大不相同。同樣清白素凈的基調(diào),因為材質(zhì)、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書寫者與欣賞者都得到不同的體驗。陶瓷書畫創(chuàng)作之前,書家對胚料的調(diào)制和瓷坯的性狀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書寫繪畫時才能恰到好處地控制運筆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則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書畫,紙可以吸墨,瓷板卻不能;紙柔軟而輕薄,瓷板光潔而厚重。紙上運筆,講求力度、波勢和意韻,故常有“力透紙背”之說;瓷板行書,由于溫差導致的窯變,能夠讓料性發(fā)生變化,所有的力度,輕重緩急,提按使轉(zhuǎn),所有的色相,濃淡枯澀,墨色變幻,賴火之功,會完全“現(xiàn)形”,因而更勝“力透紙背”,而是筆觸如刀刻。酣暢淋漓處,紙不可及也,但若沒有足夠的好 料和書寫功力,也很容易“現(xiàn)丑”,釉中與釉下的書寫,會讓你筆行不暢,或浮或木,更遑論韻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書畫作品,非手功精湛、經(jīng)驗豐富、悟性超凡又學養(yǎng)豐厚的書畫家不能為。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畫為藏家竟相追逐,繪出的各種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帶有濃重的傳達個性面貌的文人畫色彩。八人的題款,也都是書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練渾厚,浸透金石,盡現(xiàn)風流。有藏家細賞之下贊嘆,徐仲南手書灑脫秀逸,蒼潤俊朗;何許人行筆穩(wěn)健,頓挫變化明顯,轉(zhuǎn)折圓渾,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畢伯濤筆法俊逸秀挺,豐潤靈活,有唐寅之氣韻……晚清“淺絳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鳳池,有傳世瓷板畫作品《昌江日對黃山圖》,畫得精致而文氣十足,頗得文人山水畫之神韻的。瓷板上的題詩寫得靈動而呈才情,書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結(jié)字,以及每一筆的書寫,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適宜、疏密得當、簡繁有度的程度,給人以一種沉著超逸的視覺美感。
⑥古詩有七絕詠青花瓷之美:“雨過天青云破開,鬼谷下山入夢來。遠塵淡墨調(diào)煙雨,一見傾心鐫畫臺。”在英文里,“中國”和“瓷器”是同一個單詞——china。瓷,連接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延續(xù)這種優(yōu)美的傳統(tǒng)技藝,更需在其中糅入書心、文心。瓷板書畫,將書畫藝術(shù)、制瓷藝術(shù)及傳統(tǒng)文學藝術(shù)融為一體,既拓寬了書畫藝術(shù)的載體,又以不同書體、內(nèi)容、章法之有機組合,為瓷器脫去“匠氣”“與煙火氣”,萃取出凝重質(zhì)樸的魅力。
(文章原標題為《遠塵淡墨調(diào)煙雨》,較原文有刪改)
【注】淬(cuì)鑄造刀劍時,把刀劍燒紅浸入水中,使之堅韌。遑(huáng)論:不必談及 。
根據(jù)《瓷板上的中國書畫》內(nèi)容填空。
瓷板上的中國書畫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三國時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到“清中期瓷板畫的興盛”的演變過程。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用四個字概括這個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
解釋字義。 (1)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 (2)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 (3)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彈黃雀
《雞毛》這篇小說是如何塑造金昌煥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則寓言的大意。
請選擇一個角度,賞析第⑧段“說著,站起來,輕輕拍拍她的肩膀,便靜悄悄地走進了洗手間,不張揚、更不叫囂,把眼前這只驚弓之鳥安撫成梁上的小燕子?!边@句話的表達效果。
《燈》這篇小說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翻譯句子。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發(fā)?
第⑨段中,“此刻,在異鄉(xiāng)的夜里,我眼眶全濕”請聯(lián)系《原諒》全文,展開合理想象,描寫 “我”此刻復雜的心理活動。(80字左右)
請用簡潔的語言,將《燈》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補充完整。小偉回鄉(xiāng)看望父親→()→()→()→小偉感到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