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qū)別。

答案:

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考生來源廣泛
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主要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據材料回答魏晉南北朝選舉官員的標準,指出其弊端?

答案:

出身、門第
容易任人唯親,不利于中央集權。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答案:

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qū)別。

答案:

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考生來源廣泛
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主要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為什么說“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

答案:

經濟規(guī)模擴大,社會分工更為復雜,要求政府進行高效的專業(yè)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倫)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財產的多少分為四個等級,凡是年收入超過500麥斗谷物的為第一級,稱富豪級;年收入在500至300麥斗之間的為第二等級,稱騎士級;年收入在300至200麥斗之間的為第三等級,即雙牛級;不足200麥斗的一律歸入第四級,稱日傭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第一、二等級能夠擔任執(zhí)政官等高級官職,第三等級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材料二:
商鞅在變法中實行按軍功授爵,制定二十級爵,也稱“軍功爵制”(就是按照軍功大小授官。二十級爵位中,一級稱為公士,十六級為大上造,二十級為徹侯。各級爵位都享有相應等級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權,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許大肆鋪張,有功勞者才可享受榮華富貴。
材料三: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材料四: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五: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

答案: 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會的有效管理...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