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在歷史進程中,法制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唐律疏議》卷一“十惡”條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二曰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偽)……“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型》
材料二:
(明初)市場管理立法初具規(guī)模,包括對商品價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規(guī)范、牙商(中間人)的管理、不正當經商行為的處置都有專門的法律條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無得撞出海與外國互市。——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條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37條除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
第1134條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僅得依當事
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侖法典》
材料四:
民(國)初頒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條例》、《證券交易所法》等法規(guī),涉及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和政府管理等領域。在全國工商會議上,工商界代表對公司注冊章程、商標法、商會法等提出了許多建議和要求,工(農)商部在制訂相關法規(guī),時均有所采納,并在參考西方有關法規(guī)的基礎上,較多地注意了本國狀況。——摘編自《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材料五: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F(xiàn)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內容?這些法律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在歷史進程中,法制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唐律疏議》卷一“十惡”條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二曰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偽)……“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型》
材料二:
(明初)市場管理立法初具規(guī)模,包括對商品價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規(guī)范、牙商(中間人)的管理、不正當經商行為的處置都有專門的法律條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無得撞出海與外國互市。——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條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37條除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
第1134條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僅得依當事
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侖法典》
材料四:
民(國)初頒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條例》、《證券交易所法》等法規(guī),涉及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和政府管理等領域。在全國工商會議上,工商界代表對公司注冊章程、商標法、商會法等提出了許多建議和要求,工(農)商部在制訂相關法規(guī),時均有所采納,并在參考西方有關法規(guī)的基礎上,較多地注意了本國狀況。——摘編自《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材料五: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F(xiàn)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內容,并指出中國封建時代法律的本質特征。
5.問答題

中國古代治理國家的準則和規(guī)范歷經變化,逐漸形成中國特有的法律傳統(tǒng)。到了近代,受西方的沖擊和影響,近代法律制度逐漸在中國形成。閱讀材料
材料一:
夏、商、西周時期,形成了以“禮”治國的制度體系。“禮”實際上是一種等級制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專為貴族所有,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以法治國的學說和法治逐漸興起。——何懷宏《世襲社會》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賞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商君書·畫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發(fā)現(xiàn)有一人詐偽做官,便下令處死。但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戴胄說:“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fā)耳,陛下發(fā)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對他說:“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聯(lián)何憂也!”——《貞觀政要》
材料四:
所謂“旨從內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擬罪之前,已由錦衣衛(wèi)擬罪請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擬罪。那么三法司的審判就是走形式而已,這樣的話生殺予奪在予一人。——朱永嘉《錦衣衛(wèi)與東廠、西廠、內行廠》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議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發(fā)布了修訂法律的諭旨:“中國律例自漢唐以來,代有增改。……惟是為治之道,尤貴因時制宜,今昔情勢不同,非參酌適中,不能推行盡善。近來地利日興,商務日廣,如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張海鵬等《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勢不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哪些情勢不同。

最新試題

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國法律制度思想的特點是什么?

題型:問答題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歷了歷史性的跨越。從1949年到1954年間,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哪兩項主要成就?

題型:問答題

根據材料說明戰(zhàn)后歐洲和日本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的影響。你如何認識經濟發(fā)展與政治建設的相互關系?

題型:問答題

據表中甲、乙內容,概述“歐洲舊思想”與“中國舊思想”的異同點。

題型:問答題

決定對外戰(zhàn)爭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①中國隋朝時對高麗用兵,決策者(或決策機構)是()理由是()②公元前420年的雅典:決策者(或決策機構)是()理由是()③1840年英國發(fā)動對清朝的鴉片戰(zhàn)爭,決策者(或決策機構)是()理由是()④1879年德國對法國宣戰(zhàn),決策者(或決策機構)是()理由是()

題型:問答題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

題型:問答題

上述材料體現(xiàn)出當代文明怎樣的發(fā)展趨勢?我們對待當代文明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什么?

題型:問答題

材料三中出現(xiàn)了古代東西方世界對“民主”一詞賦予的不同含義,請指出它們的不同?

題型:問答題

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反映出來的法治觀念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舉出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以法制取代專制實踐的一例。

題型:問答題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聯(lián)邦憲法》是如何構建“地域和體制的雙向平衡機制”的。

題型:問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