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爭性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寓言《西鄰五子》中說:“西鄰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樸,一子敏,一子朦,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蠓者卜,僂者績,跛者紡,五子者皆不患于衣食焉。”這則寓言告訴我們()
①天賦對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
②天道酬勤,人生理想的實現要靠艱苦奮斗
③對職業(yè)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觀實際
④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銀燕展翅,巨輪遠航……兩岸“三通”,化繭成蝶,回首前塵,兩岸“咫尺天涯,重重阻礙”;展望未來,兩岸“天涯咫尺,處處機遇”。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歷程表明()
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②物質的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
③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A.牽牛要牽牛鼻子
B.紅花好看也要綠葉扶
C.好鋼要使在刀刃上
D.工作要做到點子上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
①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②是否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③是否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④是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意識具有反作用
C.事物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
最新試題
材料一:氣候變化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近年來在節(jié)能減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全面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材料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把堅持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大力發(fā)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請運用唯物論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大力發(fā)展低碳經濟?
2011年10月31日,第70億個人類居民降臨地球。“70億”的地球是個有些沉重的話題。曾幾何時,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時代,從家庭到國家,都渴望著人口的增加,認為人就意味著生存力、發(fā)展力。今天世界70億人口壓力的大背景下,卻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社會福利體系負擔重、經濟增長乏力;而多數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增長過快,給資源環(huán)境帶來巨大壓力,不堪重負。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請運用矛盾特殊性的觀點,說明你對世界人口問題的認識。
“薔薇花總是有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陰云密布,當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增長,擴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藉此投入4萬億增加投資,使2008、2009兩年經濟總量“保8”目標得以實現,但通脹隱患也就此埋下。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已經發(fā)生轉變,過去防止經濟下滑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矛盾,現在穩(wěn)定價格過快上漲成為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盡管經濟正在回歸正常軌道,但還沒有完全到位,還有很大下行壓力,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放緩風險。到11月,我國CPI高達5.1%,創(chuàng)下28個月新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不再像兩年前那樣只需集中力量對付一個“敵人”,當前要保持經濟平穩(wěn)健康運行,宏觀調控的目標正由以往相對單一轉向多元:既要穩(wěn)增長,又要反通脹,還要調結構。結合材料闡述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要處理好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既符合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其歷史文化特色。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本源。只有當一個城市區(qū)別于另一個城市時,她才有了自身獨特的魅力。千篇一律的建設手法和規(guī)劃方案不僅使地方丟失了應有的特色,根本無法符合現代社會對城市建設的要求,而且也破壞了歷史文化的價值,永遠地喪失掉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如何使北京成為和諧家園?
一年輕人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標,但許多人都不理解他,因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墒撬麉s不以為然。人們驚詫于他那天真般的決定,他卻說:“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滿信念的人眼中,與白晝何異!”沒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會變?yōu)榘讜?,但是,有一點卻是人們無法否認的——他的眼中其實早已沒有了黑暗。一個人,已經看到了“光明”,此時,再來討論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某種“無稽之談”。(1)村料主要體現了該年輕人怎樣的思維方法,并加以說明。(2)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聯系材料,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談談如何對待挫折與失敗。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有一個關鍵詞注定讓人無法忘記,那就是“經濟特區(qū)”。2011年9月,某校高三(2)班學生圍繞“經濟特區(qū)”這一主題展開了綜合探究。他們了解到:經濟特區(qū)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國情復雜,改革面臨的困難巨大,沒有現成的書本知識和經驗,必須通過不斷探索,搜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子來,而“經濟特區(qū)”就起到了這樣的“試腳石”作用。他們還了解到,經濟特區(qū)“摸著石頭過河”形成的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經驗,被逐步推廣到全國:廈門利用外資修建機場,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資銀行;汕頭改干部委任制為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體制改革……(1)分析材料中“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和發(fā)揮巨大的作用中是如何體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經濟特區(qū)”發(fā)展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圍繞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中央先后制定出臺了12個“一號文件”,如2007年主要是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問題,2008年主要是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問題,2009年主要是保持農業(yè)、農村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問題,2010年主要是改善農村民生問題。這些文件所體現的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從農業(yè)稅的免征到給予農民補貼,從新農村建設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從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進而到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這些強農、支農、惠農政策順應和指導了農村改革,給中國農民留下了一連串溫暖的記憶。12個“一號文件”的出臺及所體現的思想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法的?
“十二五”規(guī)劃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一方面,“富民”以“強國”為前提,國不強則民難富;另一方面,“強國”以“富民”為目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為了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立足國情,堅持將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實現科學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與“富民”的有機統(tǒng)一。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材料有哪些哲學依據。
“十二五”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要面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我們既要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也要增強憂患意識,主動適應環(huán)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fā)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矛盾分析法的原理?
經過近30年的改革和發(fā)展,我國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中國人民終于擺脫了農產品長期短缺的困擾,圓了溫飽夢。但現階段農業(yè)發(fā)展又面臨農業(yè)基礎薄弱、增產不增收、科技水平低等一系列新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zhàn)略性調整,把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真正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現階段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yè)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上述論述是如何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