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保ㄜ髯印短煺摗罚?br/>(2)“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保ǘ偈妗洞呵锓甭丁ろ樏罚?br/>“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
(3)“在天有陰陽,在人有仁義;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異質(zhì)離,不可強而合焉。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王夫之《尚書引義》))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最新試題
賢良方正文學(xué)科,目的是()
與周公的重農(nóng)相應(yīng),()中,保存著大量農(nóng)事典禮的詩篇,體現(xiàn)著一個時代對農(nóng)事活動的重視。
馬可波羅是在()時期到訪中國。
下列我國傳統(tǒng)的識字讀物中,不屬于三字一句的是()
東晉()的田園詩是反映作家渴望回歸自然的典范之作。
華夏民族的思維方式呈現(xiàn)出整體系統(tǒng)的特點最早是在()中體現(xiàn)的。
文化對()的影響最明顯,會因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而變化。
強大族群對弱小族群赤裸的戰(zhàn)爭關(guān)系,終止于()
中西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主要包括()
著有《抱樸子·金丹篇》,歸納了“還丹”的化學(xué)反應(yīng)過程,開辟了中國古代化學(xué)之先河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