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高三年級的備考工作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了。文科班“一模”后的分析會正在進行。全體任課教師到會,主管副校長主持:“從各科的成績看,語文、英語都是比較高的,„„最差的是歷史,比全區(qū)的平均分低12分?,F(xiàn)在我們要討論的是下一步怎么辦?”發(fā)言很熱烈。老師們都表示不管自己這一科考得好不好都要繼續(xù)努力,以最大的力量做最后沖刺。有的老師主張,把課程調整一下,歷史課要加強,多給點時間,但也有老師反對:“誰家的孩子,誰自己抱。憑什么占別人的課時?”經過一番爭論,最后達成了共識:高考錄取是以學生的總分計算的,現(xiàn)在已經臨近考試,最有效的辦法是在有最大提高成績空間的科目上下工夫。„„歷史成績最差,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有最大的提高的空間,所以從學生考個更理想的大學出發(fā),現(xiàn)在各科要統(tǒng)籌安排,為的是使最后的一點有限的時間發(fā)揮最大的效力。于是,一致同意,各科,尤其是成績較高的語文、英語讓出一些課時給歷史。
這一年的文科高考結果空前的好,老師和學生皆大歡喜。

這個文科教學組可以稱得上一個團隊嗎?為什么?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調整工資的名單公布了。教美術的李老師發(fā)現(xiàn)名單上沒有自己,而根據(jù)校領導傳達的“上級精神”自己是屬于“提級”范圍內的,為什么沒有自己呢?心中很不平,忍不住說了出來。沒想到,李老師的牢騷引起了好幾位老師的共鳴。邊走邊說,不知不覺地進了李老師的辦公室。平時只有李老師一個人的辦公室頓時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說領導不按政策辦事,不公平。消息傳到領導耳朵里。第二天,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領導就“調資”工作做了講話,最后“警告”沒有調上的人“不要搞非組織活動”。散會后,頭一天發(fā)牢騷的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來到了李老師的辦公室。他們說,“沒調工資就夠倒霉的了,怎么,還要把咱們打成反革命?這個理必須講清楚”。議論中,大家一致同意要向上級反映情況。于是,討論了給上級領導的意見書,確定了執(zhí)筆人,并選出兩名代表去上級反映意見。學校領導得知這些教師居然到上邊去“告”自己,氣憤之下,向全校宣布教師中有“小集團”,“搞地下活動”。這一下,在學校里引起了軒然大波,局面混亂到難以控制的程度。最后,上級領導不得不出面解決,在幾位教師紛紛調離之后,兩位校領導也調離該校。這個教師中的非正式群體是怎么產生的?你認為怎樣處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