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除了信息、意義、意向外,傳播過程還傳遞了什么其他客體?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最新試題

1997年,我國開始引入()網(wǎng)站的概念,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一種日趨獨立的新媒介。

題型:填空題

以下哪一種理論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是“媒介不能決定人們怎么想,但能決定人們想什么”?()

題型:單項選擇題

在“兩級傳播”模式中,信息首先傳遞到一些對媒介敏感的重度使用媒介的人當中,研究者將他們稱之為“()”。

題型:填空題

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補充了娛樂功能,提出“四功能說”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最早對大眾媒介的受眾試圖進行確認,并在1939年首先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框架,認為受眾是新型社會的產(chǎn)物的學者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麥克盧漢認為,所謂的冷媒介是一種低()和高參與度的媒介。

題型:填空題

哈羅德·伊尼斯最主要的傳播學代表作是1950年的《()與傳播》和1951年的《傳播的偏向》。

題型:填空題

美國政治專欄作家李普曼較早地意識到大眾媒介營造著的特殊世界,提出了“()環(huán)境”的概念。

題型:填空題

最早由喬治·格伯納系統(tǒng)地提出,探討電視媒介帶來的長期效果的理論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戈夫曼的擬劇論認為,在()區(qū)域,角色扮演者相對放松和隨意,比較真實地展示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

題型:填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