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組關于資本原始積累的材料。
材料1:英國侵略印度,始于17世紀初。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殖民者侵略和掠奪印度的主要工具。18世紀,印度中央政權衰微,陷入諸侯混戰(zhàn),1757年,英國乘機占領了當時印度最富庶的省份孟加拉,這是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開端;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吞并旁遮普,整個印度都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了。英國對印度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殖民掠奪。從剝削方式上看,既有以暴力為基礎的赤裸裸的搶劫,也有用傾銷廉價商品的方法進行的經(jīng)濟剝削。征收高額土地稅,是英國殖民者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印度廣大農民在英國殖民者和本國地主、高利貸者的雙重壓榨下,掙扎在死亡線上。僅1757~1815年,英國就從印度榨取了10億英鎊的財富,其中2/3是以土地稅的形式從農民的身上榨取來的。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使印度農業(yè)衰落,土地荒蕪,饑謹頻發(fā),人口銳減。而英國殖民者則在印度人民流血流汗的基礎上,過著驕奢的生活。
材料2:“七年戰(zhàn)爭”中,英國殖民頭子克萊武在侵占孟加拉時,一人就從孟加拉金庫中搶走了23萬英鎊的金銀珠寶。這是典型的暴力搶劫。后來,他不恬不知恥地吹噓自己如何“節(jié)制”:“我出入于只為我自己敞開的金庫,兩手抓滿了黃金和珠寶,……此刻,我對自己那時的節(jié)制大為驚奇。”此后十多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僅從孟加拉金庫中就掠奪了526萬英鎊的財富。殖民國家在殖民地,除了征收賦稅和勞役外,還壟斷殖民地的生產(chǎn)和貿易。荷蘭在印度尼西亞推行的政策就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印度印西亞以產(chǎn)香料聞名,而香料又是歐洲一向需求的商品。荷蘭殖民者壟斷了印尼的香料貿易,為保持壟斷價格,還規(guī)定了幾種香料的種植地區(qū),不許別的地方生產(chǎn)那幾種香料。在香料之外,荷蘭殖民者還強迫印尼農民種植咖啡、甘蔗、藍靛和煙葉等經(jīng)濟作物,榨取高額利潤。歐洲殖民者在殖民地用極低的價格,購買他們需要的商品,或是以物易物,進行不等價交換。例如,法國殖民者在北美掠奪印第安人,主要是用廉價的布匹、銅壺和火器,換取珍貴的獸皮,如海貍、海獺皮等。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早或遲地發(fā)生變化和發(fā)展。
社會意識產(chǎn)生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能動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來社會時,總是只限于指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原則和基本特征。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系統(tǒng)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平衡的。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在金融業(yè)務、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協(xié)調、相互滲透、相互競爭不斷加強,使全球金融市場更加開放、金融體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過程。
哲學作為觀念文化中的基礎部分,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產(chǎn)生決定作用。
從資本主義到共產(chǎn)主義的轉變必然是一個迅速又順利的過程。
生產(chǎn)關系總是從相對穩(wěn)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wěn)定。
哲學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不同,它是一種以更為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會存在的意識形式。
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