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不漏氣是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所以實驗前應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實驗中紅磷要過量,以消耗容器內全部氧氣
C.冷卻后水倒流瓶內,可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D.可用木炭、鐵絲代替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為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設計如圖裝置,利用傳感器技術測得實驗過程中溫度、壓強和氧氣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曲線中B到C點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是燃燒放熱
B.Y是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C.實驗過程中大致在t3時刻打開活塞K
D.壓強曲線中D到E點變化的原因是水進入集氣瓶
A.用膠帶粘合破損書畫
B.用白醋泡制軟殼雞蛋
C.用鋼絲球擦除灶具污漬
D.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異味
A~E是初中化學常見物質,如圖所示是它們的轉化關系(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其中B、E均為金屬,且B為紅色,E是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下列判斷中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①屬于化合反應
B.反應②所得D的溶液為黃色
C.反應②中的稀硫酸可換成稀鹽酸
D.反應③可驗證B、E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關系圖中物質除H2、O2和H2O外均為溶液,“一”兩端的物質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的轉化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H2→H2O,體現(xiàn)在氫氣的助燃性
B.反應HCl→H2O,只能通過中和反應實現(xiàn)
C.反應H2O→Ca(OH)2,是一個放熱反應
D.若X是一種鹽,HCl不可能與之反應
A.
B.
C.
D.
最新試題
0.1mol·dm-3NaOH的電導率為2.21S·m-1,加入等體積的0.1mol·dm-3HCl后,電導率降為0.56S·m-1,再加入與上次相同體積的0.1mol·dm-3HCl時,電導率增加為1.70S·m-1,試計算:(1)NaOH的摩爾電導率;(2)NaCl的摩爾電導率;(3)HCl的摩爾電導率;(4)H3O+和OH-的摩爾離子電導率之和。
加浮石防止暴沸的原理是浮石多孔內有較大氣泡,加熱時不致形成過熱液體。
關于膠體分散體系的特點,以下不正確的是()。
試判斷標準態(tài),500K時,該反應的方向。(ΔCp.m =0)
化學電池不可逆放電時,其吉布斯自由能降低與所做功的關系為()。
膠體分散體系有巨大的表面及高分散度是熱力學不穩(wěn)定體系,為什么它們又能在一定時期內穩(wěn)定存在?
在25℃時,電池的Eθ=0.926V ,{H2O(l)}=-237.13kJ·mol-1,求反應HgO(s)=Hg(l)+O2的平衡常數。
計算500K時反應的平衡常數Kθ(500K)。
什么是過熱液體?產生過熱液體的原因是什么?
298.2K,對恒容氣相反應A(g)+B(g)→3C(g)進行動力學研究。第一次實驗取A(g)的初始壓力為0.001pΘ,B(g)的初始壓力為pΘ時,根據實驗數據用lgpA對時間t作圖得一直線,且A(g)反應掉一半需時60min。第二次實驗取A(g)和B(g)的初始壓力各為0.5pΘ,用lgpA對時間t作圖也得一直線。(1)如果反應的速率方程可表示為,求α、β值。(2)求反應的速率常數k。(3)如果A(g)和B(g)的初始壓力分別為pΘ和0.001pΘ,求反應的半衰期t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