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①一般認為存在著兩種意義上的美學,一種是專門美學研究家研究的,具有高度哲學意味的,對美的性質、美感本質、藝術概念的分析等問題進行理論闡釋的專門學科;另一種是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藝術家關于美和藝術的一些論述,這包括柏拉圖關于摹仿和靈感的論述,亞里士多德關于詩的真理性的論述,也包括莎士比亞戲劇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所說的戲劇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檢畫筆記、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包括孔子對美善關系、詩的興觀群怨作用的論述,也包括杜甫論詩絕句,石濤的畫語錄。
②除了以上兩種美學的區(qū)分之外,我們常常說,某位作家通過他的作品,展現了某種美學追求;某位畫家的作品,在美學上獨樹一幟;某位音樂家的作品,給人以美學上的震撼,過去,美學家們通常忽視這些“美學”的用法,認為這不過是一些人數用詞而已。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大眾都有美學觀念、思想、追求和品味,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半美學”,特別應該得到美學專門研究者的關注。
③在生活中,美和對美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人在對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養(yǎng)、知識和經歷的影響,因而有著不同的趣味,這種趣味決定了人在感知對象時的選擇性,以及對感知對象的內在反應。在這方面,藝術家與普通人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他們由于自己的教養(yǎng)、知識和經歷,形成了他們在藝水創(chuàng)作中的美感傾向,并由此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風格。同時,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之中,也有著一些占據著主導性的美感傾向。這些傾向具有流動性,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藝術家能夠先知先覺。依據這樣的感覺,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過來,他們的作品又影響并推動了一個時代、社會和文化的普遍感覺。這種流動著的東西,其實是美學的精髓,是活的美學,是美學的生命力所在。美學家們應該捕捉這些。
④我們常常聽說,美學過時了,其實,過時的是我們做美學的方式,而不是美學本身,美學是一種理論,它要保持理論的品格。同時也要“接地”,接觸實際,美學的生長基礎,是大量“半美學”的實踐、思考和論述,這包括對古代“美學思想”的吸納,也包括對當代作家和藝術家“美學思想”的吸納。從這些“美學思想”中來,又推廣到作家藝術家那里去,這樣的美學,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學。
⑤在當代,發(fā)展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的文學出現了繁榮,但在文學中追求什么卻成了問題。在市場驅動下,美與崇高的性質、史詩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關系、文學的教育責任等變得模糊了。藝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一些先鋒藝術中,對新的追求失去了根本,走在標新立異的路上。另一些藝術,例如通俗藝術中,美的維度失去了,變得粗野和惡俗。城市建設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困惑。人們總是指責“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卻又陷入到對怪異建筑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樣走出這個怪圈?這已經化成為一個理論問題,等待著美學研究者的參與。還有,怎樣形成和培養(yǎng)生態(tài)美學觀,怎樣形成一種符合生態(tài)的生活美學觀?由此看來,這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是美學發(fā)展的契機。廣大美學家要包容生活中此看來,這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是美學發(fā)展的契機。廣大美學家要包容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對事物進行美的感受和評價這一獨特的維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學”,整理出來,形成理論,以此保持與現實的對話關系,使美學重獲活力,找到發(fā)展的源泉。(摘編自高建平(美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詞》)

文章提出并強調的“半美學”,有什么意義?請簡要分析。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①一般認為存在著兩種意義上的美學,一種是專門美學研究家研究的,具有高度哲學意味的,對美的性質、美感本質、藝術概念的分析等問題進行理論闡釋的專門學科;另一種是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藝術家關于美和藝術的一些論述,這包括柏拉圖關于摹仿和靈感的論述,亞里士多德關于詩的真理性的論述,也包括莎士比亞戲劇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所說的戲劇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檢畫筆記、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包括孔子對美善關系、詩的興觀群怨作用的論述,也包括杜甫論詩絕句,石濤的畫語錄。
②除了以上兩種美學的區(qū)分之外,我們常常說,某位作家通過他的作品,展現了某種美學追求;某位畫家的作品,在美學上獨樹一幟;某位音樂家的作品,給人以美學上的震撼,過去,美學家們通常忽視這些“美學”的用法,認為這不過是一些人數用詞而已。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大眾都有美學觀念、思想、追求和品味,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半美學”,特別應該得到美學專門研究者的關注。
③在生活中,美和對美的感受,是無所不在的。人在對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養(yǎng)、知識和經歷的影響,因而有著不同的趣味,這種趣味決定了人在感知對象時的選擇性,以及對感知對象的內在反應。在這方面,藝術家與普通人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他們由于自己的教養(yǎng)、知識和經歷,形成了他們在藝水創(chuàng)作中的美感傾向,并由此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風格。同時,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之中,也有著一些占據著主導性的美感傾向。這些傾向具有流動性,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藝術家能夠先知先覺。依據這樣的感覺,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過來,他們的作品又影響并推動了一個時代、社會和文化的普遍感覺。這種流動著的東西,其實是美學的精髓,是活的美學,是美學的生命力所在。美學家們應該捕捉這些。
④我們常常聽說,美學過時了,其實,過時的是我們做美學的方式,而不是美學本身,美學是一種理論,它要保持理論的品格。同時也要“接地”,接觸實際,美學的生長基礎,是大量“半美學”的實踐、思考和論述,這包括對古代“美學思想”的吸納,也包括對當代作家和藝術家“美學思想”的吸納。從這些“美學思想”中來,又推廣到作家藝術家那里去,這樣的美學,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學。
⑤在當代,發(fā)展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的文學出現了繁榮,但在文學中追求什么卻成了問題。在市場驅動下,美與崇高的性質、史詩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關系、文學的教育責任等變得模糊了。藝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一些先鋒藝術中,對新的追求失去了根本,走在標新立異的路上。另一些藝術,例如通俗藝術中,美的維度失去了,變得粗野和惡俗。城市建設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困惑。人們總是指責“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卻又陷入到對怪異建筑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樣走出這個怪圈?這已經化成為一個理論問題,等待著美學研究者的參與。還有,怎樣形成和培養(yǎng)生態(tài)美學觀,怎樣形成一種符合生態(tài)的生活美學觀?由此看來,這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是美學發(fā)展的契機。廣大美學家要包容生活中此看來,這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對美學的需求,這是美學發(fā)展的契機。廣大美學家要包容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對事物進行美的感受和評價這一獨特的維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學”,整理出來,形成理論,以此保持與現實的對話關系,使美學重獲活力,找到發(fā)展的源泉。(摘編自高建平(美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詞》)

從美術發(fā)展史來看,鮑姆加登的《美學》有什么貢獻?
2.問答題

美術課上,李老師讓學生畫月季花。他在教室里巡視時發(fā)現曉宇把月季花涂成了咖啡色?!袄蠋煟业幕ㄆ羻??曉宇問道?!澳阋娺^這種顏色的月季花嗎?來,來,你看看別的同學是怎么涂的。你看,人家都涂的是白色、黃色、粉紅色、大紅色。多漂亮,多好??!現在知道該怎么涂了嗎?邊說著,李老師邊隨手指了相旁邊幾位學生。曉宇愕愕地看著老師,難過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曉宇捧著一束用折紙扎的咖啡色月季花來到教室。同學們嘰嘰喳喳議論著“哇,真有咖啡色的月季!”
“妤漂亮呀!”美術課代表辦公室取作業(yè)本時,興高采烈地跟李老師說:“老師,曉宇還真的帶來一束咖啡色的月季花。”老師打算去教室一探究竟,一進教室,李老師就看到幾個同學正圍在曉宇的座位旁議論著那束“特別”的月季花。李老師緩緩地走過來說道“這花是假的!”“老師,那假的就不能畫嗎?”曉宇問道。李老師:“自然不是”,“那為什么就不可以畫我家里的咖啡色月季花呢?曉宇返問道。此時,李老師生氣地說“你怎么就不開竅呢?看來你還真是沒有畫畫的天賦”轉身離開了教室。

請結合材料,從教育觀的角度,評價李老師的教育行為。
3.單項選擇題下列選項中,與“青年與記者”的關系相同的()。

A.“護士”和“醫(yī)生”
B.“學生”和“團員”
C.“警察”和“獄警”
D.“作家”和“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