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幾度花
①喜歡那叢薔薇。
②與我的住處隔了三四十米遠,在人家的院墻上,爬著。我把它當做大自然贈予我們的花,每每在陽臺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飽覽它了。這個時節(jié),花開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兩朵,躲在綠葉間,素素妝,淡淡笑。眼尖的我發(fā)現(xiàn)了,歡喜地叫起來,呀!薔薇開花了。我欣賞著它的點點滴滴,日子便成了薔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頭地朝前過著。
③也順帶著打量從薔薇花旁走過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從容,有些人只是路過,有些人卻是天天來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識。譬如那個挑糖擔的老人。老人著靛青的衣,瘦小,皮膚黑,像從舊畫里走 出來的人。他的糖擔子,也絕對像幅舊畫:擔子兩頭各置一匾子,擔頭上掛副舊銅鑼。老人手持一棒槌,邊走邊敲,當當,當當當。惹得不少路人循了聲音去尋,尋見了,臉上立即浮上笑容來。呀!一聲驚呼,原來是賣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著的,正是灶糖。奶黃的,像一個大大的月亮。久遠了啊,它是貧窮年代的甜。那時候,挑糖擔的貨郎,走村串戶,誘惑著孩子們,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只要一聽到銅鑼響,孩子們立即飛奔進家門,拿了早早備下的破爛兒出來,是些破銅爛鐵、廢紙舊鞋的,換得掌心一小塊的灶糖。伸出舌頭,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絲一縷把心填滿的。
⑥現(xiàn)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擔兒,都會準時從那叢薔薇花旁經(jīng)過。不少人圍過去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買的是記憶,有的人買的是稀奇———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見了。
⑦便養(yǎng)成了習慣,午飯后,我必跑到陽臺上去站著,一半為的是看薔薇,一半為的是等待老人的銅鑼敲響。當當,當當當———好,來了!等待終于落了地。有時,我也會飛奔下樓,循著他的銅鑼聲追去,買上五塊錢的灶糖,回來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頭!”我這樣叫他,他不生氣,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這樣的營生,他從十四歲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殘疾———斷指,兩只手加起來,只有四根半手指頭。卻因灶糖成了親,他的女人因喜歡吃他做的灶糖嫁給他的。他們有個女兒,女兒不做灶糖,女兒做裁縫,女兒出嫁了。
⑩“這灶糖啊,就快沒了。”老人說,語氣里倒不見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沒見過你呢?”
⑿ “以前我在別處賣的。”
⒀“哦,那是甜了別處的人了。”我這樣一說,老人呵呵笑起來,他敲下兩塊灶糖給我。奶黃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著銅鑼往前去,當當,當當當。敲得人的心,薔薇花朵般地,開了。
⒁一日,我?guī)Я讼鄼C去拍薔薇花。老人的糖擔兒,剛好晃晃悠悠地過來了,我要求道:“和這些花兒合個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說:“長這么大,除了拍身份證,還真沒拍過照片呢。”他就那么挑著糖擔子,站著,他的身后,滿墻的花骨朵兒在歡笑。我拍好照,給他看相機屏幕上的他和薔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舉起手上的棒槌,當當,當當當,這樣敲著,慢慢走遠了。我和一墻頭的薔薇花,目送著他。我想起南朝柳惲的《詠薔薇》來:“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詩里的薔薇花,我自輕盈我自香,隨性自然,不奢望,不強求。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也當如此吧。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這個故事諷刺了哪一類人?它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雞毛》這篇小說是如何塑造金昌煥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文嫂這一形象與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在性情氣質(zhì)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兩人悲劇命運的根源卻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
解釋字義。 (1)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 亡 (2)因往曉之 曉 (3)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請用簡潔的語言,將《燈》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補充完整。小偉回鄉(xiāng)看望父親→()→()→()→小偉感到很踏實
這個求劍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用四個字概括這個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
《雞毛》這篇小說以“雞毛”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
下列這段文字如果要放在《疫苗》中,你認為放在哪段中比較合適?請說說理由。 近年來,我國推廣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后,小于五歲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種疫苗減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萬人。
聯(lián)系《燈》上下文,簡要賞析“來到江邊,天已經(jīng)完全暗下來,江和天似乎連接到一塊兒了,只能聽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濤聲。”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