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在法國啟蒙運動史上,孟德斯鳩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權分立學說對現(xiàn)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乃至整個人類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家應該分權治理,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防止專制壓迫的最好辦法。他把國家的權力分成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他們分別由議會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論》
材料二
“這就是英格蘭的基本政體: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他們通過相互的反對權彼此鉗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權的約束,行政權又受立法權的約束。”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權和行政權如果集中在一個人或一個機構的手中,自由便不復存在。因為人們擔心君主或議會可能會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zhí)行。司法權如果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置,自由也就不復存在。司法權如果與立法權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將由專斷的權力處置,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權如果與行政權合并,法官就將擁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個人,或由權貴、貴族或平民組成一個機構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的權力、執(zhí)行國家決議的權力以及裁決罪行或個人爭端的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請回答:

據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來源。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中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利瑪竇(1522—1610),明末來華的意大利耶酥會傳教士,曾因獻自鳴鐘、《坤輿萬辦全國》給朝廷,而獲準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他說漢語,穿儒服,與士大夫交流,傳授西學,并將“四書”譯成西方傳入歐洲。
材料二
17世紀期間,……,歐洲知識分子正被有關傳說中的遙遠的中國文明的許多詳細的報道所強烈地吸引住。他們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國由于其儒家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被推崇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爾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畫像裝飾其書齋的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tài)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17世紀的中國和18世紀的法國,都產生了啟蒙思想。中外啟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張是什么?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為什么沒有成為“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2.問答題

中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利瑪竇(1522—1610),明末來華的意大利耶酥會傳教士,曾因獻自鳴鐘、《坤輿萬辦全國》給朝廷,而獲準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他說漢語,穿儒服,與士大夫交流,傳授西學,并將“四書”譯成西方傳入歐洲。
材料二
17世紀期間,……,歐洲知識分子正被有關傳說中的遙遠的中國文明的許多詳細的報道所強烈地吸引住。他們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國由于其儒家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被推崇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爾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畫像裝飾其書齋的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tài)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國文化對世界的主要影響。
3.問答題

中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利瑪竇(1522—1610),明末來華的意大利耶酥會傳教士,曾因獻自鳴鐘、《坤輿萬辦全國》給朝廷,而獲準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他說漢語,穿儒服,與士大夫交流,傳授西學,并將“四書”譯成西方傳入歐洲。
材料二
17世紀期間,……,歐洲知識分子正被有關傳說中的遙遠的中國文明的許多詳細的報道所強烈地吸引住。他們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國由于其儒家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被推崇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爾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畫像裝飾其書齋的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tài)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利瑪竇來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為了達到目的,他采取了什么方式?
4.問答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主張的“三權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國的議會君主制。他主張立法權能夠制約國王和政府的行政權,甚至主張在國王和政府的行政權侵害人民財產時,有權推翻政府。18世紀法國的思想家孟德斯鳩進一步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并闡述了三個權力互相牽制的重要性。他論證,為了防止出現(xiàn)暴君政體,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權力應該分別屬于三個不同的機構。立法權應該委托給人民代表機關,行政權應該交給國王為首的政府機關,司法權應該由陪審法庭掌握。孟德斯鳩認為,三個權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礙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況下,畢竟能夠協(xié)調運轉。孟德斯鳩這一套“三權分立”的學說,對于國王的權力確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據劉書林《試論美國“三權分立”模式的本質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
孫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體制后說,西方所說的三權,中國古已有之,中國講是君權。但是中國的君權不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權,還包括考試和監(jiān)察權,而后兩項是西方制度中所沒有的。所以孫中山說,中華民國憲法要創(chuàng)造一種新主義,叫作“五權分立”,這不但是各國制度所沒有,便是學說上也不多見,可謂“破天荒的改體”。孫中山進一步解釋道,這“五權”屬于政府的權力,叫治權,而民權中人民所擁有的權力,包括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及復決之權四項,為政權。政府只能行使“治權”,而由人民來行使“政權”,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權”來控制國家機器的“五權”。
——史曉捷《孫中山治國思想與中國文化的傳承》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權分立主張的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孫中山權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