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利瑪竇(1522—1610),明末來華的意大利耶酥會傳教士,曾因獻自鳴鐘、《坤輿萬辦全國》給朝廷,而獲準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他說漢語,穿儒服,與士大夫交流,傳授西學,并將“四書”譯成西方傳入歐洲。
材料二
17世紀期間,……,歐洲知識分子正被有關傳說中的遙遠的中國文明的許多詳細的報道所強烈地吸引住。他們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國由于其儒家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被推崇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爾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畫像裝飾其書齋的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jīng)濟形態(tài)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chǎn)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chǎn)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由路易十六的“驚呼”,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上述材料所反映哪一階級的利益要求?
據(jù)材料二概述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并指出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思想。
簡述建國初期我國憲政建設的主要成就。
材料三選自近代中國的哪一部文獻?簡要評價其進步意義
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如何理解1789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
17世紀中國的啟蒙思想只能稱作“中世紀末的產(chǎn)物”而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yún)s成為“近代社會的宣言書”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東西兩種不同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簡要分析這一時期美國人的中國觀形成的原因。
根據(jù)材料一,概括盧梭人民主權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運動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得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徹底。